全链路压测

线上全链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使用生产环境中的架构、软硬件环境、数据、网络结构等等,来达到模拟真实业务压力场景的目标

流量洪峰 -> 容量评估(极限水位,极限表现) -> 发现问题(隐患挖掘,瓶颈调优) -> 容量规划(资源规划,限流设定)

既要匹配真实的场景,并且也要隔离压测与生产的环境、数据

对比点全链路线上压测传统线下压测
流量大(大概能到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每秒的请求)小(大概是几百、几千、几万/每秒的请求)
被测系统大容量的线上系统小容量的线下系统
硬件环境线上环境线下环境
软件环境线上系统的软件配置线下系统的软件配置
基础数据脱敏的生产数据造出来的数据
存储生产环境存储测试环境中的存储
网络结构生产网络结构测试网络结构

目标

场景

确定场景边界,进行场景细分,可以对单点压测,也可以对多个场景混合,以探索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流量构造

施压方式

完成流量构造后,就需要将这些流量施加到线上:

  1. 配置好的压测场景,自动生成压测脚本
  2. 构造压测模型
  3. 生成压测任务,推送到压测集群,开始向线上施压

改造

代码改造

  1. 在流量端点要考虑登录、鉴权、CSRF等问题
  2. 在流量入口处对流量打标,对于流量的传递,可利用原有的链路追踪系统来标识全链路压测,而在代码内,同线程内可使用ThreadLocal来标识链路,跨线程则需要在并发工具相关的创建入口携带相关链路标识,以保证完整的链路追踪
  3. 对于数据存储使用正常存储与影子存储隔离数据
  4. 对于外部调用使用Mock

中间件改造

最重要的做到数据的存储与读写隔离,同时需要能对压测请求进行封装,以进行链路状态的传递

数据隔离

基础数据

对于在线数据使用不同的存储隔离,离线数据由于一整套的复杂环境,可以考虑在压测期间不生产离线数据来达到目的

需要专门的库表同步工具来支撑影子存储与正常存储的环境一致性,影子数据也需要定时管理,保证与正式环境的一致性

中间数据

共享内存和缓存数据要对压测特殊处理,静态数据压测要避免修改,如果必须要改,那要针对压测单独设立静态数据

数据清理

对于基础数据不需要特意清理,只是要避免数据量过大影响后续压测

而中间数据最好设立超时时间,自动清理

压测结果数据定时清理,保证压测结果准确

流量过滤

自我过滤:发现压测流量,直接忽略

外部过滤:由外部在调用时决定忽略

场景设计

单场景覆盖,多场景混合

正向场景逆向场景(很少有人操作的场景)结合

采集线上用户行为,模拟真实操作

流量设计

流量多样化(真实的用户行为)与流量分层(不同操作的流量基数)

目标设定

压测目标的设定应是当前能达到的极限,并能不断向着大目标前进

验证优化效果:设置多种对照,如多组或者历史对照,以达到优化结果的确认

验证可用性:多场景验证,符合场景、失败场景,来验证总和可用

验证系统极限:对预期的极限进行验证,使用真实场景,并得要有资源保障

压测目标的调整:

压测模型

利用好生产环境的各种信息来帮助我们构建贴近真实业务的压测模型,请求的依赖关系、调用比例、数据特征等来进行压测流量的构建

数据准备

基础数据直接从真实环境拿过来

压测的流量数据则需要有相关配套工具来mock生成,生成一整套符合系统约束的合法数据

设计到压测数据的存储都需要提前建设,压测的数据量级、分布要与线上一致

对于外部系统的数据,需要mock

执行

工具选型:性能高、易用、省钱 自研or开源or商业服务

stateDiagram-v2    压测规划 --> 梳理压测场景    梳理压测场景 --> 提出压测需求    提出压测需求 --> 压测需求评审    压测需求评审 --> 压测改造(代码与中间件、链路梳理、数据依赖梳理)    压测需求评审 --> 压测计划    压测计划 --> 压测计划评审    压测计划 --> 压测准备(技术数据、流量数据准备)    压测准备(技术数据、流量数据准备) --> 压测执行(监控与调整)    压测执行(监控与调整) --> 压测报告    压测报告 --> 压测复盘    压测复盘 --> 发布报告    发布报告 --> 压测规划    压测复盘 --> 调整计划    调整计划 --> 压测计划

监控与调整

监控指标是否在预期范围内 识别风险

根据表现的指标对中间件、数据库、应用、系统资源等进行调优

报告

压力场景

描述压测的范围

链路状态

描述业务结果与链路状态

压力信息

明确当前系统的抗压极限

压力调整

压测过程的压力变化情况

异常信息

错误码、失败数、错误占比

复盘

回顾目标,发现做的不好的,分析原因,沉淀经验

针对目标哦达成情况,分析系统现状,预测系统未来空间

整理压测的问题清单,并提出相对应的修复计划,以改进下次优化

最后在这些经验下沉淀出系统、预案、资源等的相关改进